本文转自:珠海特区报
“织”竹。 恭候收场。 望望谁的鱼笼织得最棒。 传承。 编织时光。 非遗课堂进行中。 师生共织。每周二下昼的终末一节课,是斗门区乾务镇五山中心小学“装泥鱼”习俗特质课程的固定讲课时间。
五山中心小学位于五山通衢二冠山之南,依山而建。
2015年起,在斗门区“非遗进校园”的大环境中,在乾务镇文化站的守旧下,五山中心小学开展“装泥鱼”习俗传承作为,让学生感受这一项国度级非遗的魔力。
恰是周二下昼时间,在五山中心小学“装泥鱼”习俗传承基地,10多岁的黄梓扬和同学一齐,在目不苟视地织鱼笼。“一上、二下、三往前拉”,孩子们一边在心中默念口诀,一边双手高下编织,一束束狭窄的竹篾在手中高下翻动,鱼笼渐渐成型了。该习俗代表性传承东谈主、虎山村村民黄国富在傍边精心调换。
织鱼笼是“装泥鱼”习俗必不成少的一环。
“贵府表示,‘装泥鱼’习俗包括织鱼笼、装泥鱼等,于今已有250多年历史,2011年被列入国度级非遗名录。”乾务镇文化站站长周永燊暗示,该习俗源于虎山、马山、荔山、网山等,是极富乾务特质的一项优秀民风文化。
“黄爷爷,我这里织得太大了,要怎样样才气织好?”黄梓扬问谈。
“这是竹篾的间距,要特地审视,像这条打横的竹篾,要拉紧,使劲均匀、疏密掌持好。”本年69岁的黄国富现场示范,一招一式,老谈精确。
黄梓扬的傍边是黄梓聪,俩东谈主是双胞胎。“织鱼笼最难的是起笼口,我用了黄爷爷织好的笼口,今后还要好勤学习。”
10岁的刘宇阳学习织鱼笼一段时间了,在他的带动下,其表妹也加入进来,学习编织鱼笼。“我爷爷会织,我从小等于受爷爷的影响,可爱织鱼笼。”刘宇阳说谈。
“从2015岁首始于今,‘装泥鱼’习俗传承作为发展成为学校最主要的特质课程。”五山中心小学校长黎雄超暗示,“装泥鱼”习俗是一种活态文化,只好通过传授与实操相麇集的方法,才气使学生果真一语气其魔力,学校为此修复了一个富足特质的“装泥鱼”习俗传承基地,现在这里仍是成为同学们的乐土。
文/本报记者 张 帆
图/本报记者 梁冠贤